和往常一样,你去星巴克买咖啡,却听到身后有“咔嚓”的声音。
转头发现,是两个学生一直对着手里那杯星冰乐拍照。
其中一个,还故意把logo挪歪一点,好让照片显得没那么刻意。
你看到这个举动,没忍住笑了。
一。
你想到,自己第一次喝星巴克的时候,也做过类似的事情。
就连脸上的表情都和他们差不多,畏怯又带点骄傲。
这份“骄傲”来自于年少的无知,你没有理由地相信,你终将会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没想到这些年过去,你真的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当初的憧憬。
只是对你来说,它们早已不再是奢侈,而是沦为了现实的消耗品。
就像毕业前,你还觉得每天上班时,手里都捧一杯星巴克的感觉很好。
但此刻,一口灌下咖啡的你,只是为了让自己更清醒地工作;
而随时戴着新款的苹果耳机,也只是为了更方便地听到老板和同事的语音电话。
任何事物,一旦和赚钱扯上了关系,就很难谈得上浪漫。
而你也终于明白,在收入跟不上欲望的一线城市里:
我们只是过上了自己曾经想要的生活,而过不了自己此刻想要的生活。
二。
打断你思绪的,是老朋友给你发来的消息。
一条拼多多的砍价链接。
你没点,倒是有些好奇她最近过得如何,于是看起了她的朋友圈。
看到这里,你大概知道,她在老家过着还不错的小日子,舒服又容易满足。
但你想不明白,因为你的记忆中,这个老朋友各方面都很优秀,也很舍得投资自己。
总之,不像是个会从省钱中感到快乐的人。
可你来不及多想,打卡软件就提醒你,还有三分钟就迟到了。
于是你只能头也不回地往前跑。
而包里准备好的猫粮,又没空喂给公司楼下的流浪猫吃了。
你叹了口气:连爱心都要赶时间啊。
这样急促的生活节奏,让你第一次羡慕起,手机屏幕里还在遛狗的她。
三。
后来,这个老朋友来广州,跟你碰了一面。
你带她去珠江边,沿着晚风慢慢地走,聊起彼此的近况。
朋友告诉你,她在家里帮忙做小生意,日子过得很平淡,有点一眼望到头的感觉。
但是“一眼望到头”,换个角度说,也是种看得见未来的生活。
到你聊起自己的时候,你忍不住感慨了句:“以前还觉得自己是白领,现在都变成社畜了。”
朋友笑了笑:“谁还不是呢。”
顺着“社畜”这个词,你跟她倾诉了自己的压力:经常加班,物价又贵,好不容易下班了,高峰地铁也能磨灭掉你最后的幸福感。
说完,没忍住补了句:“相比之下,你的生活挺好的,还能经常出游、遛狗。”
没想到她摇了摇头,很认真地说:“我只是知道自己的斤两,选了我觉得差不多的那种方式而已。”
这句话的意思是,她很清楚自己愿意为想要的生活付出多少,而她刚好达到了那个平衡点。
也是那一刻,你似乎理解了,她会用拼多多买东西的原因。
因为对她来说,重要的不是形式,而是价值,以及自身的需要。
说起拼多多,我记得生活在北京的朋友告诉我:“现在这个时代,大家能接收到的资讯越来越一致,三四线的人,某些程度上,更加享受互联网的红利。”
“但我们用人的角度去看拼多多,就会发现它的本质其实并不是服务三四五线城市的人,而是满足用户内心的三四五线的需求,即使那些人现在生活在大都市之中。”
所以,即使五环内的生活是我们期待的,也不能让物欲扭曲我们对生活本质的理解。
也许是时候,放弃高昂的代价,去追求性价比更高,也更适合自己的生活了。
最后。
可能是晚风吹得有点上头,我没忍住感慨了句:
“很久没走过那么慢了。“
朋友懂你的意思,知道你说得不是现在,而是你的生活节奏。
于是她拍了拍你的肩膀:“休息一下吧。”
那晚你们分别前,她也嘱咐你回家路上小心。
而她说的最后一句话是:
“走得慢点没关系,重要的是知道自己要去哪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