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写这篇文章,源于不久前偶然看到的一句话:现代人的晚安,是道别之后的各自鬼混。
这句话在深夜里透过屏幕刺眼的白光,猝不及防地往我心脏上扎了一下,仿佛被撞破了某个隐晦的秘密。
心虚。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有这种感觉,恋爱中不希望时时刻刻跟对方黏在一起,也想要有时间和空间给自己透透气。
而且在一起的时间越久,就对自由的需求越强烈。
说出来好像挺渣的:一个星期有七天,我希望有三天自己是单身的。
他要去另一个城市工作了。
他揉了揉我的头发,像哄小孩子一样安慰我:“不要难过啦,隔几周我会回来一次的。”
我点点头,还是把差点要冲出嘴边的“我也没有难过啊”咽进肚子里。我会觉得舍不得,心底会萌生出一种叫牵挂或者思念的东西,但是不难过也是真的,我不骗人。
我偷偷掰着指头数了数,原来我们已经在一起六年了啊。初中同班,高中同校,大学又在隔壁,走路十几分钟就能到。
但也恰恰因为没有距离,晚修的自习室是他,宵夜的西瓜汁是他,小卖部旁边的抓娃娃机是他,每一个周末也是他。
平安夜部门组织了派对,看着他早早就发给我说想吃的餐厅信息,还是只能在热火朝天的群聊中插一句“抱歉我不能去啦”。
然而现实中的场景是,我跟他大眼瞪小眼,低头各自玩着手机,偶尔抬起头把火锅里对方喜欢的菜夹进蘸料叠里,再小声分享一下刚在朋友圈看到的八卦。
可能这是很多人会羡慕的情侣状态,虽然很自在不尴尬,但是时间久了真的会觉得闷。
所以看着他过了安检,过了检票通道,身影在自动扶梯上消失地越来越小,我没来由地松了一口气。
其实异地的感觉好像也没有什么不一样。
依旧是雷打不动的早安和晚安,随时随地的陪聊。我猜他开会时偷偷回我信息的动作,一定跟以前上课悄悄在桌子下按手机一样。
除了不能一起吃饭看电影,不能面对面感受对方的表情和体温。但是我能想象出他的反应,六年的时间足够对一个人了如指掌,摸清对方所有的行为习惯。
原来现代社会的人早早地就习惯了远程恋爱,就像养了一个手机宠物一样。只要不换手机号不拉黑微信,这段感情就不会断。
他不在身边,我反而有了大把大把的时间去找回以前的朋友,在周末搭上高铁去另一个城市和闺蜜逛街。朋友圈里看到哪家被点名表扬的餐厅,也可以大大方方留言“下次一起去吧”,而不是不会兑现的随口一提。
很奇怪,如果他在,我的第一反应一定是把餐厅地址分享给他,作为下次约会的备选。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可能这就是这段感情带给我的习惯。好像两个人被捆绑着,被强制参与到对方生活中的一切。如果我吃了他没吃过的美食,漫步在他没去过的街,经历着他没有参与的,是一种罪过。
异地让这段感情在有了自由的同时,也有了期待。我开始期待更多的可能性,跟他的,和自己的。
感情里最怕就是没有期待。
几个月前世界杯踢得热火朝天的时候,我也和朋友约着看了几场比赛。又因为比赛很晚才开始,他要求我跟他共享实时位置,微信三分钟不回复就开始信息轰炸,还要了跟我一起看球的朋友的电话。
我知道他是担心我的安全,他为了避免我生气也从来不会问“有几个男生几个女生”这种无聊的问题。可是别人在看球的时候,我还在忙着安抚网络那边的另一半,这种被监视被管束的不舒服的感觉,倒还不如自己在家开着电视喝可乐。
他一遍又一遍地问我“比赛结束了吗”,“什么时候回家”,这些关心把我的心情一点一点破坏掉了。
在回家的出租上,我暗暗下定决心,下次再出来看球,绝对不告诉他。
所以大多数时候,为了让自己更自由更舒服,为了避免很多麻烦,我都会选择瞒着他。
但是好像“瞒着”这件事,本身就是不对的,却很少有人去问一句“为什么瞒着”。
不让他知道我溜下楼买宵夜,他就不会唠叨太晚吃东西对身体不好。
不让他知道我跟朋友聚会,他就不会在电话那头一直催我早点回家。
提前跟他说了晚安,他就不会知道我睡不着,他就不用在微信那边为了等我一起睡死撑着,我也可以心安理得地刷小红书和微博。
其实作为女生我挺讨厌报备的。我愿意跟你说明我的行踪,和上纲上线的硬性要求,在我看来是两回事。
没有自由的恋爱两个人都会很累。
所有人都在强调坦诚,然而事实上,坦诚的自由往往更难以被接受。那些被坦白的事,一不小心就会变成争吵时被翻出来的陈年旧账。
所以你看,恋爱关系中所有奢侈的喘息和自由,都是偷来的。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顺手点开了音乐App推荐位第一的歌曲,就是开头那首谢安琪的《人妻的伪术》。
林夕的词真的格外贴切:诚实会变天,别说穿了大家心中有根刺太尖。
那些假装在忙不回复信息的,开了飞行模式谎称手机没电的,说了晚安又不入睡的另一半,也许只是真的想自己待一会而已。
都是恋爱中求而不得的自由啊。
我不希望,那些透不过气的恋情,非得只能因为异地恋这种无奈的原因,才能得到好不容易的片刻喘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