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点什么,现在小龙虾三斤送一斤”
“那就来三斤吧”
“喝白的还是啤的?”
“都行”
“你当初就该听我的,早分早解脱”
“感情这东西,说不清楚的”
“那这个呢”
朋友突然掏出他的购房合同
“如果你前几年和我一起在长沙买,现在还用得着跑着一趟?”
“那时候开福区才几千块一平,还不限购”
“你看现在,都翻了两倍了......”“唉,我当初还想在广州买呢”
“你这人就是太犹豫,如果你那时候果断一点......”
“别提了,明天陪我去看看吧”
说着,便和朋友举起了酒瓶子碰到了一起
“人最大的烦恼,就是记性太好了”
在举杯的瞬间,我突然想起了这句话
这种感觉其实很熟悉
因为人总是这样,一旦在现实中受挫
就会用“如果”幻想出一个平行宇宙
如果当初选择了喜欢的工作
如果后来没有错过合适的人
......
在那些上了锁了门后永远都有更好的可能
只不过,随着年龄的增长脑海里幻想也会逐渐发生改变
不会再纠结于某个人
也不会再矫情于一种某感觉
在经历过无数次现实的打脸之后,出现最多的念头变成了
“如果那时候就这样做就好了”
而人一旦有了后悔的念头,无论接下来做的决定是什么都很难再带来安全感
这也是为什么毕业后每次路过地产营销中心,我都会下意识地保持距离
不得不说,那确实是一个很打击人的地方
但在我看来
最打击人的并不是高昂的数字和合同里动辄几十年的束缚
而是那些数字和束缚背后,身为一颗韭菜的无奈
当一年到头的努力被一个月的差价经以抹去时,你很难不感到挫败
如果可以的话
没有哪个年轻人愿意掏空全家的积蓄来换取一个早出晚归的落脚点
但
“刚需”
“学区”
“户口”
......
这些关键词,就像一道道枷锁
在这场60,70后制定的规定的游戏里,把90,00后牢牢锁在接盘的位置上
那天朋友陪我看完房子已经快晚上10点了
看着手里那叠厚厚的购房传单,脑海里突然冒出了一个声音
“其实跟多事情就是这样,你明知道那时一个谎言却不得不参与进来”
想了很久才记起来
那时一个朋友在购置婚房的前夜接着酒意说出来的话,当时的我很不能理解
很不解的问他
“既然知道那时谎言,为什么还要往里跳”
“如果所有人都在原这个谎,那你是跟还是不跟?”
那天的我,听到他的回答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他
而时至今日
在目睹过购房中心拥挤的人群后,我依然无法回答这个问题
因为我突然意识到,很多问题靠愤怒时无法解决的
能改变社会不合理的,永远是人们的观念和选择,而不是“一个人”
只希望,这些头顶上被雾霾笼罩的年轻人
在他们经历了被房价勒索的青春后,当他们的心声和需求逐渐取代了“主流”
以后的年轻人,不需要在因为年轻而感到自责也不用在努力之后自我否定
更不用在一个畸形的评价体系中不断后悔
因为真正意义上的后悔,不应该是别人告诉你意见是的错对
是你真的拥有“做自己”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