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助,本身就是一种能力

2020-04-20T13:11:00

如果你对一件事情感到疲倦,那一定是因为你走到了瓶颈

第一次打出这句话,是一年前的一个下午

那时候我转行没多久,正坐在二十平米的格子间里,透过十八楼的窗户,呼吸是广州焦躁的空气

头顶的空调已经调到了十六度,制冷的效果依然不如人意

眼前的文档只写了三十四个字,键盘上的手指还是坚硬无比

我感觉自己掉进了某种瓶颈,这种动弹不得的感觉并不陌生

他和论文里卡壳的章节,恋爱中的憋屈时刻一样,这就是一场关乎放弃的自我战争,只不过那一次我没有打赢

在和空白大脑僵持了一整天之后,我最终合上了电脑

不得不说,当一个人消极起来的时候,总能产生比平时更强烈的磁场

强烈到不在办公室的同事,都能隔着微信察觉到我的不对劲

就像你看到这样,哪怕明知道对方询问是好意,我还是下意识的回了句不痛不痒的话

“怎么不继续那个方案了?”

“那个太没意思了,想换一个”

“好吧,你需要帮忙就开口啊”

一个“好强”的人总是习惯性的拒绝所有的帮助,而没意思,则是一个万能的借口,你可以用它来粉饰自己正在面临的一切问题

“不是说和朋友去打球吗?怎么还不起来”

“觉得没意思,不去了”

尽管你自己心里清楚所谓的没意思,背后真正的含义其实是

“没想法”“没状态”“没动力”

更客观的来说,它其实是没办法,一直以来我都很认同这个说法

因为想法的下限是有知识累积决定的

状态的下限是由业务能力决定的

而动力的下限是由肌肉记忆决定的

“还没走啊,又加班啊”

“对啊,再做会”

所以换句话来说,一旦你面对眼前的困难束手无措,那只能说明你不够专业

但偏偏不够专业的人,自尊心往往特别的强

这种强烈的自尊心向来是一把双刃剑

它能让你吊着一口气不放弃,也会让你憋着一口气不求助

现在回想起来,在刚进公司的那段日子里,我从未向任何人请教

每天在电脑前埋头苦写,以平均每周毙稿五篇的方式死撑

直到试用期的最后一个月,老板走到我的工位前敲了敲桌子

那天具体的聊天内容我已经想不起来了,但有有两句话我始终印象深刻

一句是开场白

“要不,还是算了吧”

一句是结束语

“如果你还想继续尝试,那你就应该放下身段和别人请教
总比你在这里浪费时间好”

这两句话在当时听起来格外刺耳,但人总是这样

只有在尴尬的处境被戳窜之后,才有可能走出进退两难的谷底

原来做好一件事的第一步,就是承认有些事情,单靠一个人是做不好的

“要不我我帮你看看吧”

“好”

求助本身就是一种能力,这个道理似乎每个人都懂

但当困难已经超过了自己的能力线,却还没强迫自己的自尊心时

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挺一下就过去了,而这样的结果无非两种

一是你没有挺过去,最后潦草收场
二是你挺过去了,但你也会觉得孤独

说到底,人就是一种高度敏感,又极度脆弱的群居动动物

会因为主动示弱而感到羞耻,也会因为过分坚强而感到心酸

这也是为什么,后来每当公司来新的的实习生时,我都会把我的入职经历说给他们听

“哈哈哈,原来你也有这种时候啊”

每次说完之后,他们都会哈哈大笑,我希望他们能比当初的我跟早的明白

有时候看起来没有问题,往往是最大的问题
而坦诚说没有办法,反而是最好的办法

毕竟,我们曾拼了命的去证明自己
从没有人看好的地方走到现在,会经历很多难以启齿的窘迫
而这一切的努力最终的目的
不是让自己不需要帮助
而是让自己
值得被帮助
当前页面是本站的「Baidu MIP」版。发表评论请点击:完整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