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95后现在不想发言
最近B站又发布了一篇叫做《入海》的短片。
虽然没有明确的表示,但我还是觉得它更像是《后浪》的承接与解释。
95年至09年出生的年轻人,已经撇掉了“95后”和“00后”的标签,现在统一被叫做“Z世代”下的年轻人。
而这部分年轻人的现状,正是有人在《后浪》里幸运地坚持着自己的热爱;
也有人在《入海》时,像大多数普通年轻人一样,做着自己不喜欢的事情谋生。
而作为94年出生的我,毕业三年后再看这两部片子,能看懂内容,却看不懂弹幕上的一些留言了。
那些刚刚活络起来的新梗、网络用词,甚至是字母缩写,让我有一种“落后”的感觉。
我无论如何也联想不到“AWSL”表示的是惊叹,“TCL”是在说太惨了。
每一代人似乎都经历着这样的窘境:
被上一代人通过某些表象了解所谓的现状,却没人知道我们在当下的处境中,到底在想些什么。
我有一个98年出生的表弟,当我看完B站的那两部片子之后,问了他一句:“你现在在干嘛呢?”
他告诉我疫情一直不开学,自己在家做起了粉圈UP主,主要剪辑自己喜欢的一个女团的视频。
知道他正在做的事之后,我不由地想起了2005年的夏天……
那时我十一岁,总会在我爸下班回来小憩时,偷偷掏出他左裤袋里的诺基亚翻盖手机。
慌忙地编辑一条短信,只为给当年的“超女”周笔畅投票。
一个多月后,伴随着那场比赛的落幕,父亲也发现了多出的百余块话费。
我爸站在我面前,既愤怒又觉得一切无法理解:“你们这帮孩子,现在净瞎胡闹。”
可当我对表弟说,自己也不能理解他正在做的事情时,他却不像当时的我一样:
直接扔下一句“你不懂”,几天不和误解自己的长辈说话
或者更加激进地表示反抗,用所有零花钱买了偶像周边。
而是很清晰地告诉我,自己做这些内容,不止是单纯的喜欢,更有着清晰的规划。
我不知道这件事之于他的价值有多大,但至少在这件事上意识到,“叛逆”这个词在当下已经有了截然不同的解释。
我们那个时代的叛逆更像是情绪的出口,沉默或者狂热;
而现在的叛逆却更像是另一种十分清晰的年轻人的态度。
也许是因为我们成长的关键阶段,只赶上了互联网的开始,而他们出生就已经是互联网原住民了。
他们在信息爆炸化的时代,接受着更加全面的信息,拥有着史无前例的自由表达权力,所以自己有着更多的想法与选择:
追星不再是虚无缥缈,而是标榜与寄托;
玩游戏不是单纯的打发时间,也可以成为职业;
穿有文化意义的衣服不是标新立异,而是另一种解读;
字母的缩写也不是排外,更像是一种独立……
因为清醒又有想法,他们在被上一代人误解或定义时,显得更加从容。
他们面对质疑时的沉默,不是“懒得理你”,更多的时候是在蓄势待发,日后用更好的方式和所有人解释,避免更多的误会。
就像前一阵表弟因为在家实在无聊,来我家住了几天,当我看着他拿出的剃须刀时,说出一句:“反正是来我这儿,在楼下买几个刀片凑合不就好了?”
表弟只是白了我一眼,什么也没说。
相较于“懒得解释”,他们更“懒得被误解”。
从他们这代人的剃须刀就可以看出,它也可以是一种潮流,一种文化。
每一个细节都在用年轻人自己的方式表现着,他们到底是怎样的一代人。
写到这里,我忽然想起十几年前,我也曾像现在那些励志要做“LOL”职业选手的人一样,立誓以后要做“星际争霸”的职业玩家。
当时大人把我的话当作了笑话,现在看来,它真的也就是个笑话。
而现在的他们,却有着更多的可能性让一切变成现实。
不止是因为大环境的改善,更多的是因为他们自己。
就像我们曾经面对老师永远都在说的那句“你是我带过的最差一届”的心态一样。
他们明白,无论时间如何回溯或者推进,每一代人都会被误解。
但他们更知道,面对眼前这条关于两代人注定永远无法抹平的代沟:
《后浪》里的慷慨激昂没用,《入海》中的失落失望也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