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两年后,我才放下他的朋友圈

2020-06-26T05:00:00

“没想到他都有儿子了。”

“她是谁?前女友?”

“不是她,是他,前同事,和我一个宿舍的。”

“你又去翻别人的朋友圈了啊?”

“为什么要说又?”

“你以前不是老看吗。”

“每次看完还要发表观后感,搞得我都怀疑你俩之间有那啥。”

女朋友说到这里的时候,我看着她脸上那抹不怀好意的笑,嘴角微微抽搐了一下,然后才开口解释:

“我以前不是在看他,是在看平行空间的自己。”

这个说法虽然听起来有些奇怪,但背后的逻辑很好理解:

作为同一届的毕业生,进了同一家国企,修着同一座大桥,从控制变量的角度来说,他是我辞职后最好的参照物。

起初也没什么特殊的目的,只是离开了一个熟悉的环境,心里难免有些不习惯。

通过他的动态,我可以知道自己原本的宿舍住进了谁、食堂新来的阿姨手艺怎么样、新开的那根桩又灌进了多少混凝土。

有时候看着看着,还会主动和对方聊上几句:

他说今晚要去工地守夜,我说正在外面喝酒,他回一个羡慕的表情。
他发出第一阶段竣工的照片,我笑着问“这回没理由拖欠奖金了吧。”
他透露自己提干失败的消息,我说“真可惜啊。”
......

每次寒暄后,我在家待业的心情都会好上一点。

虽然还是不知道下一步该往哪走,但总归是走对了上一步。

这种心态,一直持续到我去北京找工作的时候。

那天晚上,我刚收拾好新租的单间,手机上突然收到了一条陌生的短信。

是新公司的HR发过来的,大意是告诉我,转正前的五险一金公司暂不予缴纳。

我在心里默默做了一道算术题,加上刚辞职的那个月,我已经断交了整整四个月的社保。

也不知道会不会对以后的退休工资有影响?

但转念一想,“退休”也只是体制内才有的说法吧,在外面工作的人,就不要再指望什么保障了,多赚点钱才是正事。

就是在这种胡思乱想的状态下,我再次点开了前同事的头像。

然后就看到了那张朴实无华的购房合同,配的朋友圈文案也很实在:

“交了两年的公积金,终于能在广州贷款了。”

看着那条朋友圈,我楞了两秒钟,然后在评论区打出了一句“恭喜。”

也谈不上酸,只是在北漂了两个月后,我才忽然意识到:

原来自己失去的,并不只表面上看到的那么少;

而后来得到的,也并不如以前想象的那么多。

也就是从那之后,再刷到他的动态时,我都会暗戳戳的在心里比较。

虽然站在朋友的角度上,我希望他在原单位越混得好,但从自己的心态出发,我又很害怕看到那样。

这种矛盾的心态说起来挺搞笑的,明明知道一种选择的正确并不能证明另一种选择的错误,但还是忍不住想分出两种生活的高下。

有没有好处?

当然也有。

毕竟越焦虑,就越不敢对生活松懈,即使每一次的前进,都要以牺牲当下的快乐为代价。

直到两年后,随着工作越来越忙碌,我刷朋友圈的次数也越来越少。

当我再一次点进他的主页时,映入眼帘的,是他淘宝店铺的链接。

顺着时间轴往前翻,我看到了他儿子满月的照片,看到了他转行时的犹豫,也看到了他结婚时的喜悦,夹杂在中间的,是几句常年在外的无奈,和几张在医院的自拍。

原来,在我们没有联系的那些日子里,他早已不再是我的参照物。

而我“宁愿朋友过得不好”也想赢下的那场比较,也从来都没有存在过。

说到底,我们只是两个各自在社会中摸索的年轻人罢了。

而我却为了自己脑海中的那个“假想敌”,把每一次的得到变成不安、把生活中的感动当成浪费时间、在一次又一次的对比中不断的否定当下。

“真扭曲啊。”

那晚我放下手机,在沙发上呼出一口气。

那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就像你一辈子都站着,但就在刚刚,你坐下了。

以前有一句电影台词很火,叫作:“知道你过得不好,我就放心了。”

这句话的适用面很广:

分手后,希望对方再也遇不到更好的人;

跳槽后,希望原公司不要有上市的那天;

放弃后,希望还在坚持的那个人是错的。

其实这么想也没什么好丢脸的,每个人都不想选错、更不想后悔,这是人之常情。

只是日子久了你会慢慢发现,最消耗人的不是选错,也不是后悔,而是害怕。

尽管这种害怕,连你自己都没有察觉到。

带着这种心情去告别一段旧生活,只会让你的新生活变得越来越累。

而想摆脱这种影响,你要做的只是提醒自己:

你能去到哪,不是由没选择的那条路决定的;

而选择的机会,也从来都不只一次。

没错,这个道理你早就明白了,

只是你后来一直不敢再相信而已。

当前页面是本站的「Baidu MIP」版。发表评论请点击:完整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