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后,朋友圈越来越没意思了

2021-02-15T05:00:00

不知道你有没有经历过一段“特别不想回消息“的日子。

记得有段时间,我接了一个特别棘手的项目。

在连着加班两个晚上,吹着一月份的冷风赶末班地铁之后,我开始感到隐隐的头痛。

好不容易熬到周末,以为终于可以睡一个安稳觉。

却在早上九点左右,听见了隔壁震耳欲聋的装修声。

旷日持久的“轰隆隆”里,还夹带了几声短促的微信提示音。

我拿起手机一看,十几条未读消息。

一瞬间,心里那点不满和委屈涌了出来。

我把手机塞回枕头里,低声嘟囔了句:“好烦啊,不回了。“

只是这一份对生活的反抗,仅仅持续了五分钟。

很快,我就拿起了手机,跟对面回了句:“稍等,我现在看看~”

也是那一刻,我想起了朋友说的那句话:“成年人表达不满的方式,是晚一点回消息。“

仔细琢磨,挺心酸的,感觉人长大了,身上的任性就被一点点地没收了。

所以连不满都是委婉的,连难过都是妥当的。

类似的时刻还有很多。

明明心里很不情愿,却还是熟练地打出了一句“好的”。

那些负面情绪,也被很好地隐藏在公司的洗手间里。一出来,又是公众号里经常写的那一类“不动声色的成年人“。

遇到不愉快的事,也不再像以前一样,可以无所顾忌地发出来。

工作之后,朋友圈就失去了原来那种“烟火气”,变得越来越没意思了。

好几个朋友的社交动态,都只剩下工作相关的转发投票。

倒也不是说,不发朋友圈就意味着什么;也清楚地明白,每个人都在现实中努力地过着自己的生活。

我之所以感到失落的原因是:

我们似乎在不经意间,失去了一个表达的世界。

臧洪飞在节目里说:“虚拟世界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它让我们从此有了两个世界,有了选择。”

但仔细一想就会发现,当我们的朋友圈里,开始出现老板、亲戚、同事、长辈……那它跟现实世界又有什么区别呢?

所以我一直觉得,成长是一份我们跟现实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每成熟一点,我们就给世俗割让了一点自我的领地。

不过好在,我们也在摸爬打滚的过程中,习得了“轻易哄好自己”的能力。

公司的走廊过道,总会聚集几个有烟瘾的同事。

不抽烟的我,也有好几次加入过他们的聊天,发现他们的话题其实很日常。

变化无常的天气,周末要不要聚餐,今天麦当劳有没有优惠;

最多就是吐槽一下“办公室里的饮水机出现了蟑螂”的骚操作。

但就是那些琐碎的聊天,给了他们在写字楼里,在漫长枯燥的工作中,一个得以自由呼吸的空间。

就像以前读书时的“下课十分钟“一样,短暂,临时,但足以休息。

还挺感慨的,成年人再也没有“下课十分钟“了。

所以他们只能用各种方式,给自己创造这样的休息时间。

无论是公司楼道里的吸烟聚集地,还是在车里待一会再上楼,又或者是下班回到家里,打半个小时游戏;

都是我们用来治愈自己,积攒能量面对新一天的方式。

最近一次,我感受到的成年人的“下课十分钟”,是在冬至那天。

老板说今天可以早下班,但刚好那天要推文的我,只能继续埋头苦干,朋友圈里的热闹全然与我无关。

偶然在网上找素材的我,忽然点到一条刷屏的视频,出于好奇,点了进去。

我看到陈立农和周冬雨化身店员,一个在雪地中照顾流浪的小猫咪,一个在无意间给予了一对陌生父女冬日里难得的温情。

虽然讲诉的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但优酸乳新年全新的广告TVC,却呈现出了物、人、心三重温暖,并用镜头语言传递了人文关怀。

后来,我在外面逛街时瞥见了小优暖暖屋,跟TVC里的一模一样,才发现它落地实体店了。门口贴纸那句“今天好冷,进来喝杯热饮暖暖吧,用你的故事换”一下戳中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让人不自觉就走了进去。

店里暖黄的灯光,温馨的原木色调,惬意的音乐,仿佛是城市里的另一个“家”。我走到柜台,用故事兑换了一杯热饮,再从书架找了绘本,坐在靠窗边的角落,阳光洒进来,洗涤了我一天的疲惫。

听店员说,1月6号那天,宋威龙也来打卡小优暖暖屋了,有种跟明星“近在咫尺”的感觉,可能对于追星女孩来说,偶像就是平淡日子里的一束光,很耀眼却不刺眼,照亮了每一个黯淡的瞬间。

出来的时候,我突然感性起来,觉得成年人的生活挺冷的。因此,能有这样的“小优暖暖屋”存在,温暖一下路过的人,特别有意义。

就像优酸乳的那句slogan“新年要加优”一样,无论如何,还是要充满希望和期待,勇敢的迈出下一步,拥抱新一年。

最后,希望看到这里的你,在新的一年里能好好照顾自己。
新年要加优,天冷要添衣。

当前页面是本站的「Baidu MIP」版。发表评论请点击:完整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