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出门的这段日子,我总是睡到下午才起床。
因为这样就可以缩短白天时间,让自己看上去没那么无聊。
说来有点讽刺,我曾经以为自己很向往那种“不用上班,不用出门”的生活。
没想到当它真的出现在我面前时,我居然会用“多睡觉”这样的蠢办法来摆脱它。
而在我又一次躺在床上,跟天花板上的那盏白炽灯四目相对时,我突然觉得:
或许我想要的只是“有空”,而不是“无聊”。
因为“有空”的时候,我会想等会要做什么;
但“无聊”的时候,我却只能思考,等会可以做什么。
这是一种很被动的情绪,尤其是在这样严峻的大环境下,它更是被渗入了很多不易被察觉的焦虑和无助感。
这也是为什么,明明很害怕,我还是跟男朋友回到了广州的原因。
至少在那个城市里,能够找到一点正常运转的氛围。
而这一点氛围,足以够我对抗“无聊”的侵蚀。
二。
但“无聊”也不是一无是处的。
这段时间,我发现朋友圈的互动明显比以前多了,情侣档们晒出来的通话时长也比以前久了。
就连原本放假只顾着打游戏的男朋友,现在也一天问我好几遍“在干嘛呢?”。
是“无聊”催生了我们对于身边人的依赖感。
而能通过这次机会,表达出自己特别需要某个人的想法,也挺难得的。
不过,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突如其来的“被需要”。
想起有一晚,我在微博上看到好朋友悄悄发了句:“我可以忍住不找你啊。”
隐约感觉她心情不好,私聊问她怎么了。
原因和我猜想得差不多,在不能出门的这段时间,她想让男朋友多陪陪自己,对方却说:“你不能因为无聊就找我,你要找点自己的事情做。”
作为局外人的我,清晰地看到了一个“两难”:
朋友是委屈的,不然她不会发出那条赌气的微博。而男朋友说的那句话,看起来也没什么错。
确实没有人需要为另一个人的“空虚”负责,即使是如此亲密的关系。
三。
我没想到能够破解“两难”的方法,只能安慰朋友说:
“无聊的时候来找我吧,我可以陪你一会。”
不知道是不是“陪”这个字,触发了她心里的某个开关,她开始跟我说起这段时间发生的一些事:
小区已经有一例确诊案例,但妈妈依然要每天出门去买菜。
弟弟今年中考,却迟迟没能开学,也不知道会不会耽误复习。
家里不剩几个口罩了,马上要回广州复工的她,不知道怎么办。
这些都是在她风平浪静的外表下,掀起过的一阵阵浪潮。
不仔细看,可能根本不会发现。
于是我忍不住想:是不是每一个表达过自己“此刻很无聊”的人,都真实地需要过陪伴。
只是我们常常只看到他们的“无事”,没能看到背后的“无助”。
事实上,这场寒冬终将会过去,日子迟早会恢复正常。
但普通人在这个冬天所缺失的,一点点被理解的温暖,却很难在以后补偿回来。
最后。
一直觉得,不能出门的这段时间,就像一个巨大的口罩。
它把病毒挡在了外面,也把我们所有人围在了一起。
所以我们会感到有些“拥挤”,但也确实比一个人更“温暖”。
而我们除了努力向别人靠近取暖,或是怕拥挤把别人推开之外,是有更好的做法的。
那就是告诉对方“我很需要你”的同时,让对方知道“我也能理解你的需要”。
不管对方的这份“需要”,是彻夜的聊天,还是独处的空间。
因为只有依附是单向和自私的,依靠和理解,都应该是双向的。